
“盘古”开天辟地的传说耳熟能详,但能真正体会其本义的人却很少。
首先,我们了解一下”盘古“的基本信息。
“盘古”是传统神话上的第一位人形神仙,又称盘古氏,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,桐柏一带传说其出生于一枚龙蛋,由应龙抚育出生。 沉睡而醒后将清浊二气上下撑开,形成了天地,最终因疲惫而倒,声与气以及身体各部分化为世间万物。
大多数人对于“盘”古的了解止于他睡醒后天地混沌渺茫心生烦闷,于是执斧一劈将混沌一分为二,从此天地分位,天地之气交媾往来化育万物。甚至一些无神论者听闻这个神话人物就嗤之以鼻直呼:”封建迷信何其可笑。"
言归正传,我们先看古代文献中对于“盘古”的描述:
- 三国时代
《三五历纪》记载:“天地混沌如鸡子,盘古生其中。万八千岁,天地开辟,阳清为天,阴浊为地。盘古在其中,一日九变,神于天,圣于地。天日高一丈,地日厚一丈,盘古日长一丈。如此万八千岁,天数极高,地数极深,盘古极长。”
- 东晋时代
《枕中书》记载:“昔二仪未分,瞑涬鸿蒙,未有成形,天地日月未具,状如鸡子,混沌玄黄,已有盘古真人,天地之精,自号元始天王。“
- 南朝时代
《述异记》记载:“盘古氏,天地万物之祖也”。
- 五代十国
《仙苑编珠》记载:“一气凝化,盘古生焉。”
- 元朝时代
《通鉴续编》记载:“盘古氏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。“
古人没有现代琳琅满目的娱乐项目,所以生活极其简朴。正因如此古人的环境因素会更多的精力去感受大自然。所以古人与自然的互动是最亲密的,所以古人的文章常用比喻的修辞手法,我们称之为”象言“(形象语言)。
看到这里相信您已经猜到了。没错,“盘古”的本意就是“老子”口中的“道”、儒家所言的“虚”、佛家所言的“空”、丹家所言的“太虚真一之炁”等等。总而言之既是“宇宙万物最初的总源”。

“盘古”既"道炁",最初之时万物不生、一切无有,只是混混沉沉、“有”“无”一体没有分别。古圣称为“一”;《易》称为”太极“是有理而无质,名“形而上”,此时便是“道生一”。(无生有)虽言“道”生“一”,其实“道”本是“一”,“一”原是“道”,一个东西而已。盘古醒来后既是"太极发动",执斧一劈既是"太极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"。自此阴阳两判、天地分位既是"一生二"(+、-)。两个相对的阴阳属性的无形之"炁"再相互交感,便产生了有形有质的后天,称为"形而下"。后天形质的阴阳、男女、雌雄等再交媾繁衍便有了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,此既是"三生万物"。此后万物各得其正,生老病已轮回无端,故止于数"三"是为圆满。


以至于伏羲“一画开天”与此意相同。再思:伏羲女娲雌雄同体,不就是太极吗?伏羲母“华胥氏”,"华胥"在《汉典》中为“虚”义,不正是“道自虚无生一炁,便从一炁产阴阳"吗。
看到最后不禁琢磨不定,”道“究竟是什么?
解:”道“便是自无至有、自始至终的那可化生万物的一点生生之炁!达摩曰:“虽一片死寂,却有生万物之理也”。万物未生前万物藏于道内,虽一片浑沌,渺渺茫茫,但却可以生化万物。既生万物后,”道“隐于万物之中而使万物交媾可再演其生生之理,无穷无尽矣。
西游释厄
混沌未分天地乱,茫茫渺渺无人见。
自从盘古破鸿蒙,开辟从兹清浊辨。
覆载群生仰至仁,发明万物皆成善。
欲知造化会元功,须看西游释厄传。